膠片的回潮,一方面體現在玩膠片相機(ji)的人(ren)又(you)多(duo)了(le)起來(lai),另一方面則是(shi)膠片風格通過數字技術(shu)煥發(fa)了(le)新生,以另一種方式(shi)活在了(le)更多(duo)人(ren)的手(shou)機(ji)里(li)。
用(yong)數字技(ji)術模擬膠片,不只是加點顆粒那么簡單
說到膠(jiao)片,很多人的(de)第一(yi)印(yin)象就是‘顆粒(li)感’,在一(yi)些人看來這種(zhong)看似粗(cu)糙的(de)畫質,反而(er)體現了(le)一(yi)種(zhong)值得細細品味的(de)影(ying)像(xiang)質感。
其(qi)中膠片攝(she)影中顆(ke)粒(li),其(qi)實(shi)就是銀鹽(yan)在膠片曝光時凝固而成(cheng)的顆(ke)粒(li),有點類似(si)數(shu)碼(ma)相片中像素,所謂的顆(ke)粒(li)感相當于數(shu)碼(ma)攝(she)影中噪點,顆(ke)粒(li)越大畫(hua)面也越粗糙。
因此膠片中(zhong)被津津樂道(dao)的(de)‘顆粒感(gan)’其實是感(gan)光質量(liang)不佳的(de)副產物,是過去(qu)技(ji)術限制下的(de)瑕疵,然而在今天卻成(cheng)了一種獨(du)特的(de)影像風格(ge)(ge),甚至連要通過數(shu)字技(ji)術來模(mo)仿這種風格(ge)(ge)。
正如李安所說,不少數字電影通過模仿膠片風格來追求‘電影感’。但沒有多少人能說清楚電影感是個什么東西,跟‘膠片的顆粒感’類似,‘電影感’可以說是電影視聽語言營造出來的一種質感。
昆汀·塔倫蒂諾和諾蘭等導演是好萊塢著名的‘膠片派’,至今仍在堅持用膠片拍攝電影,在他們眼中膠片電影帶來的畫面層次是數字電影無法相提并論的。曾憑借《為奴十二載》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導演 Steve McQueen 這樣形容膠片:膠片中有種浪漫韻味,有一種魅力——仿佛它能呼吸一般。膠片給人的感覺更加……怎么說呢,或許更有 “人情味”?
或許(xu)正(zheng)是好萊塢眾(zhong)多大(da)導演派對于膠(jiao)片的的念念不忘,即便數(shu)字格式(shi)(shi)幾乎(hu)已(yi)經(jing)取(qu)代了膠(jiao)片電(dian)影(ying)(ying),但數(shu)字電(dian)影(ying)(ying)仿佛卻似乎(hu)仍對自(zi)己的審美感到(dao)自(zi)卑,要用模擬膠(jiao)片的方(fang)式(shi)(shi)來取(qu)得平衡,這也是李(li)安的電(dian)影(ying)(ying)技術革新一直(zhi)難以(yi)被廣泛認可的其中(zhong)一個原因。
崇(chong)拜膠(jiao)片風(feng)格的(de)不(bu)(bu)只(zhi)是電影這種(zhong)媒體(ti),還有游戲。在《古墓麗影》、《泰坦(tan)隕落 2》、《神秘(mi)海(hai)域 4》等 3A 游戲中,不(bu)(bu)僅有‘膠(jiao)片顆粒’的(de)選項,還可以模仿傳統攝(she)影中的(de)過度(du)曝(pu)光(guang)、光(guang)學折(zhe)射和大景(jing)深等效果。
但(dan)要通(tong)過數(shu)字技術模擬出接近真(zhen)實(shi)膠(jiao)片(pian)的效果,簡(jian)單地(di)在畫面上(shang)添加一些‘膠(jiao)片(pian)顆粒’是遠遠不(bu)夠的,用計(ji)算機(ji)來(lai)還原膠(jiao)片(pian)的成像過程,難度(du)其實(shi)不(bu)小。
跟手機上有很多(duo)膠(jiao)片模擬 app 一樣,電影(ying)行業也有將數字攝(she)影(ying)機拍攝(she)的(de)素材(cai)轉換成膠(jiao)片風格的(de)軟(ruan)件(jian),FilmConvert 就(jiu)是(shi)其中一個,其開發團隊中的(de) Lance Lones 在(zai)一次采訪中介紹了這(zhe)類軟(ruan)件(jian)的(de)技(ji)術細節(jie)。
Lance Lones 本(ben)身也(ye)是(shi)(shi)一位職業的電(dian)影(ying)攝影(ying)師,曾參與《阿凡達》的特效制(zhi)作(zuo),他表示膠片(pian)洗印過(guo)程(cheng)的工作(zuo)原理與人眼相似,但電(dian)子傳(chuan)感器(qi)卻不一樣(yang),是(shi)(shi)由(you)每(mei)個顏色通道以線性響應進入(ru)的光子數量,也(ye)就是(shi)(shi)說(shuo)它無法真正(zheng)感知色彩。
FilmConvert 團(tuan)隊成員,會先通過(guo)對(dui)一卷膠(jiao)卷計算好(hao)顏(yan)色(se)曝光(guang),然后測量對(dui)應的膠(jiao)片(pian)密度(du),進(jin)而(er)構建測量模型來建立負(fu)片(pian)面模型,最后以同樣的數據打印底片(pian),整個過(guo)程十分(fen)復雜,其(qi)中最難的是通過(guo)算法來模擬(ni)人類知覺建模。
膠片看起來‘更高級’,僅僅是因為情懷作祟嗎?
跟黑(hei)膠(jiao)(jiao)(jiao)(jiao)類似,膠(jiao)(jiao)(jiao)(jiao)片這類復古(gu)技術的回潮,往往帶(dai)著一層情(qing)懷(huai)濾鏡,無論(lun)是(shi)電影導演對膠(jiao)(jiao)(jiao)(jiao)片的堅守,還是(shi)文藝青年(nian)熱衷(zhong)于拍攝膠(jiao)(jiao)(jiao)(jiao)片,都被認為是(shi)懷(huai)舊情(qing)緒(xu)的加(jia)持,然而這就(jiu)是(shi)膠(jiao)(jiao)(jiao)(jiao)片看起來‘更高級(ji)’的全部(bu)原因嗎?
瑞典和瑞士高校(xiao)的(de)研究人(ren)員曾(ceng)做過這樣(yang)一組(zu)(zu)實驗,研究人(ren)員將幾百名(ming)志(zhi)愿(yuan)者分(fen)為(wei)四組(zu)(zu),分(fen)別觀看膠片拍攝(she)膠片放映(ying)(ying)、數字(zi)拍攝(she)數字(zi)放映(ying)(ying)、數字(zi)拍攝(she)膠片放映(ying)(ying),以及(ji)數字(zi)拍攝(she)數字(zi)放映(ying)(ying),但在后期加(jia)入噪點和抖動的(de)同一部電(dian)(dian)影,并讓每組(zu)(zu)志(zhi)愿(yuan)者為(wei)電(dian)(dian)影打分(fen)。
結果發現(xian),觀看(kan)膠(jiao)片(pian)拍(pai)攝、膠(jiao)片(pian)放映或者后(hou)期模擬膠(jiao)片(pian)的三組(zu)平(ping)均分(fen)基本相(xiang)同,而且都(dou)高于數字(zi)拍(pai)攝數字(zi)放映的那一組(zu)。
因此研究人員得出結論,觀眾之所以更加青睞膠片質感,是因為噪點和抖動造成的信息缺失,給了人們更大的想象空間,這或許也是 120 幀的《雙子殺手》反而被一些人吐槽‘太過真實’的原因。
除此之外,也有人從技術角度解釋了人們對膠片喜愛的原因。根據一位利茲大學電子電氣工程博士在知乎上的回答,一般數碼相機對色彩的分辨能力不高,色彩分離度往往不如膠片,雖然可以通過后期調整,但這會打亂原始光線中的色彩邏輯,畫質也會打折扣。
當(dang)然膠(jiao)片(pian)風格的(de)流行也(ye)不(bu)是完全是這些客觀因(yin)素促成(cheng)的(de),所謂的(de)情(qing)懷(huai)也(ye)一個(ge)重要原因(yin)。現代(dai)傳播(bo)理論(lun)的(de)奠基者麥(mai)克·盧漢很早就提出過一個(ge)觀點:媒介不(bu)是單純的(de)物理屬性(xing),還有人的(de)感知。
正如(ru)凱文?凱利在《科技想要什么》所說(shuo)的(de)(de),科技是(shi)觀念的(de)(de)延(yan)伸軀體。我們被一(yi)張(zhang)照(zhao)片打(da)動(dong),很多(duo)時候,往(wang)往(wang)不僅僅是(shi)因為像(xiang)素有(you)多(duo)高,或者膠片的(de)(de)顆粒感(gan)有(you)多(duo)粗,這(zhe)無關數碼還是(shi)膠片。